【华药甲子印记】“菌种皇后”陶静之

2018-04-10
来源:


甲子印象_副本_副本.bmp

1958年,华北制药厂投产,当时使用的菌种是从苏联空运来的。产量的严重波动给生产带来不少问题。选育自己的青霉素菌种——不仅是华药技术人员的期盼,更是我国抗生素发展的迫切需求。在外国专家和同行的一致质疑声中,华北制药厂的技术人员从零开始,潜心研究,短短几个月,第一株由华北制药厂自己选育的菌种诞生了,这不仅是华药的第一株菌种,更结束了我国不能选育菌种的历史。陶静之是当时菌种选育工作的带头人,她也被大家亲切的称为“菌种皇后”,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她。

     1954年,上海姑娘陶静之从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专业毕业,分配到华北制药厂。对于她即将要从事的抗生素菌种工作,此时的她,也几乎是一片空白。

     实习期间,陶静之奔走于上海第三制药厂和第一医学院,一边为菌种选育积累知识、寻找资料,一边向师傅一步步学习菌种培育工艺。

  一年多的时间,陶静之不但收获了知识和信心,还从实习主任那里要到6枚宝贵的青霉素菌种砂土孢子管。

    1956年,陶静之正式回厂,投入到了紧张的工艺试验中,当时使用的“苏联菌种”平均只有2500个单位,而且极不稳定,生产让人提心吊胆,而且进口菌种价格动辄就是上万美元。

  选育我们自己的菌种,这个念头反复冲击着技术人员们的心,也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。反对声音随着苏联专家的撤走变小了,在厂领导的支持下,陶静之在菌种室拼命的工作,菌种选育无异于大海捞针,但他们反复摸索尝试。

  经过近一年的实验,195812月,第一株青霉素新菌种诞生了,发酵单位提高了34.6%,这个消息震动了全厂、全国。陶静之在没有专家指导的情况下,选育出了中国第一株青霉素菌株,结束了菌种依赖进口的历史,她被大家尊称为“菌种皇后”。

随着第一株菌种的产生,她和同事们又相继选育出了10个青霉素高产低耗新菌种。全国各地的制药厂纷纷慕名而来,向她请教经验。陶静之的经验促进了链霉素、土霉素、去甲万古霉素等新菌种的选育,更支援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抗生素生产,开创了中国抗生素工业化生产的新纪元。

经过几代人的努力,现在华药已经拥有了全国最大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库,菌种选育条件也越来越好,看着这些可喜的变化,已经86岁高龄的陶老欢心不已,诉说着自己的理想。

看着陶老脸上洋溢的希望的笑容,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华药身上的执着的拼搏精神,更相信,这种精神会在新华药人身上发扬、传承。

记者:刘学民 李 倩


阅读1966
分享
写评论...